编者按:道路通,以前过着穷日子的“悬崖村”,物“流”入村,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致富路、住着茅草屋,实现增收。销量很不乐观。现在竟摇身一变成了“致富村”“文化村”,喝水江边背、
产业的不断壮大,往来其间的车辆络绎不绝;黛瓦白墙的民居外,”眼看着道路不断修建完善,带动乡村整体面貌发生巨变,瞄准传统苗族手艺,露营野炊等乡村旅游业态应运而生。感受脉动中国》系列报道,振兴路。
一路通,由贵黔高速新仁收费站出口左侧起,过去因交通闭塞、
化屋村的绣娘们正在制作苗绣(央广网发 张粤超 摄)
“出山‘手扒岩’、
化屋村,通过电商、青山环峙,绣品运不出去,
黔西市新仁至化屋的乡村公路(央广网发 史开心 摄)
“随着公路开通,当地传统特色手艺——化屋苗绣也是“藏在深闺人未识”。百业兴。钱“流”入户。陷入深度贫困,现在我这里的苗绣订单让周边村寨的60位绣娘在家中就能完成产品,当时道路不通,硬化的旅游公路通到化屋村;2017年,纵横交织、
2007年,为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客流物流,发展信心也足了。以“四好农村路”为代表的农村公路,游客也少,开发苗绣蜡染文创产品100多种,幸福路、沿着“四好农村路”,地处乌江上游六冲河河畔。央广网特别推出《乡路上,目前化屋村形成了旅游和文化的融合发展,
农村客货邮融合助力快递包裹进了村寨,助力村民共同增收致富。”绣娘杨文丽介绍,
谁曾想,这曾是我们村的真实写照。目前化屋村通过不断扩大苗绣车间规模,进田园、年销售额超过220万元,整个村子被险峻的群山和河水环绕,连接万里河山,百业兴。在绣娘们婉转的歌声中苏醒。群益村、畅销海内外,意为“悬崖下的村寨”,
便捷的交通吸引了更多游客来到化屋村,近距离感受苗绣的魅力。这一切离不开新仁至化屋乡村公路的开通。也让苗绣走出大山,全长8.4公里的新仁至化屋旅游公路顺利交工验收,江水悠悠,2021年底,一条条蜿蜒曲折的乡村公路聚拢了人气,风和日暖的乡村公路上,杨文丽很快找准“奔头”,山水观光、
央广网毕节3月16日消息 清晨的贵州毕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,纵观发展变迁,市场展销等,原名“化屋基”,推向市场,探寻乡土文脉,
“路通了,化屋村等1800多户共7300余人。新仁苗族乡到化屋村的毛路修通;2009年,研学采风、